《互联网+》从书之移动医疗分册(上):我国医疗领域存在的问题
作者Dr.2,珍立拍股份公司董事长
编者按:最近不少人编纂了《互联网+》从书,Dr.2也有幸受邀成为编者之一,写了一个月,不断修改,却总是越写越觉得东西多,自己无知的可笑,各种新的情况不断出现,还有密集的国家政策发布。前些天又和点苍鹤老师,老坏教授,胖教授和仲崇玉老师学习了很多,朝闻道,夕死可矣!我决定先发一部分出来,请大伙一定多拍砖,努力完善,能不能出版并不重要!
一、我国目前医疗和医药领域的问题:
谈到医疗互联网+,就不能不深入探讨目前我国医疗和医药领域中的问题。现在人民收入确实增加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却越来越让老百姓们头疼。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机构重复、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药价虚高、医疗腐败等现象备受大众关注。
1.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我们的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2012年的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4.24个,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1.94个,每千人注册护士1.85,医护比不足1比1,处于倒置状态。而“十三五”计划也清楚写明我国未来数年的医护数量增加比例与GDP增长同步,即7%左右,那么这些数据表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整体质量还是比较落后。
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布局结构不合理,影响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和效率,同时也使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应付。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过大,资源配置结构失衡,护士配备严重不足。专科医院发展慢,儿科、精神科、老年科和康复科等明显发展不足,这些都会导致老百姓的“看病难”问题。
我国不仅优质医疗资源不足,而且分配也存在很大问题,好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大的中心城市。农村和城市之间,各省份之间医疗资源配置存在巨大差异。比如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缺少临床人才,同时医院的诊疗水平和接待能力都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同时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不足,利用效率不高,同时也催生了“全民上协和”的医疗之风,不管大病小病,慢病急病统统都往大的三甲公立医院跑。由此导致大型公立医院越来越挤,社区基层医院门口罗雀的情况出现。
3.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过低、强制性不够、预防功能不强,患者大病保险保障不足。而与患者保险覆盖率低呈现截然相反现象的是,国家实际的医保费用增长逐渐失控。由于费用过快增长,许多地方财政和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由此导致出现恶性循环,医保水平与质量更加难以提高。
4.医疗体制内的腐败现象,会使得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卫生投入的效率低下,同时也会导致出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医疗卫生领域时常会受到各种腐败势力的干扰和影响,比如官商勾结,在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谋取私利,假医假药,医生收红包现象等等。产生这些腐败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不过其中之一,是由于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的非市场化因素和垄断过多导致的,哪里有过多的行政干预,哪里就有权力寻租。
二、我国医疗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
1、我国医疗改革方向一直在变
自国家宣布上次医改失败,新医改意见也已下达5年之久,但是公立医院改革等环节推进难度依旧非常大,这其中的重要因素是我国的“以药养医”体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那么就不可能出现和建立更科学的补偿机制。国家包括地方政府每年都会出台各种各样的卫生体制改革政策,但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远未形成根本性触动,因为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减少国家负担,政府对医疗投入的相对下降,又想把医院快速推向市场,鼓励民营或者混合所有制,希望谋求发展,而目前所有医院都主要依靠“药械及耗材”和“做检查”来增加收益,因此就把这种沉重的经济负担转嫁给了老百姓,从此产生了恶性循环。
其次,在我国的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博弈一直存在,并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医改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二是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效率。但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无论一个计划实施后都会遭到反对,“市场改革派”批评“行政主导派”效率低下,导致腐败,“行政主导派”诟病“市场改革派”造成了大量的不公平现象。因此实际的国家宏观医改政策本身和各个地方的具体操作都各不相同,思路和风格也一直在转向,经常一个报告来把前面全部否定,朝令夕改,这造成了很多系统性问题。
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布局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发展初期,国家在医疗卫生总量偏低、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将财力、物力向城市倾斜,使城市占有的医疗资源远远大于农村。而由于医院的市场化导向,使得医院必须在很大程度上自负盈亏,医院和医护人员也必须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再结合“以药养医”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滞留至今,他就像个大毒瘤一样,国家想要摘除,但是其中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及随之而来的“阵痛”可想而知!
而由于我国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的存在及扩大,政策的倾斜,都导致了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均、卫生资源的浪费与低效并存。很多卫生资源(药品、医疗设备)即使在农村的医疗机构配备,也会因为收入水平、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医疗保障的不健全等原因,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
3、目前行政管制的药品流通体系导致药价虚高
随着我国医疗需求总体量不断增大,可是目前药品流通体系却不完善,有时政府行政管制过多,有时又出现监管力度这两种互相矛盾的状态交织在一起,都会使医药流通体系的摩擦成本和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比如为了监管方便或者认为这样服务得更好,很多地方强行指定了几个药品配送商、于是造成了“最后一公里”的事实垄断,一旦出现这种格局,垄断者就会自发维护自己的市场地位,向供应商向机构“双向溢价”。表面上也许医药价格没有上涨,实际上生产商和渠道商已经在多个环节主动或者被动进行了“转移支付”,所以垄断一定是提高社会总成本的。再比如医药招标行为,本质上可以透明化,提高运营效率并降低成本,但是由于招标行为受到强烈的行政监管和干预,而一旦哪里有巨大的权力,哪里就会出现权力寻租,根本无法避免。非市场化的因素出现后和招标本身又会增加总成本,但是根据基本市场理论,无论在哪个环节增加的成本,永远是最终用户即老百姓买单。
在这种混合模式基础下的运营体系,再加上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和逐利行为,部分医生和药品经销商的“积极合作”,综合因素影响下必然会导致药假虚高。每一次招标,每一次更替只不过又换了一批利益群体而已,无法从根本上改变。
4、管办不分
政府对公立医院具有双重身份:一是所有者的身份,二是管理者的身份,但这就会造成所谓的“管办不分”。这一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老问题了,而医疗系统中由于更为保守,所以远远没有国有企业或股份制改革更彻底。人大代表虽然代表了一部分人民的呼声,但他们很多人只会提批评意见,却可能根本不懂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政府对卫生服务提供者的人、财、事都有一定的控制权,但是兼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奇怪的”双重考核机制,会使得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环境,然后现在为了降低社会医疗总成本,希望打破垄断,又想一步将他们推向市场。原来掩盖的问题会不断显现出来,而更多的矛盾也会进一步激化。
而你要是以为公立医院在市场竞争中是弱者,你就错了。他们借助人才、品牌和历史形成的优势,进一步膨胀,挤压其它的医疗机构。同时自然构建学术壁垒,政府的低房租、低税收补贴,以及其内医务工作者的事业单位编制等等,导致各大医院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个地域性“黑洞”,然后他们还在积极扩大规模,多点布局,收购或者托管医院去开“连锁店”,更加剧了这种不平衡,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情况。
5.我国的医保体系还未完善。
我国医保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非常慢。新医改开始不过只有十年左右,而医保改革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却一直还在不断地“走走停停”。当然医保改革非常复杂,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经济水平,所以各地区的医保政策各不相同,对政策的执行力度也天差地别,这也是即使到了今天,我们还未实现医保全国性结算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保改革涉及到的部门也非常之多,有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药监局,卫生监督等等十几个部门(当然现在有一些部委出现了合并),还包括各省市的党政机关都再次进行利益的分配和博弈。虽说从管理主体上来说医保改革应该是由卫生部门负责,但缺少其他部门的支持在实践中就会举步维艰,各自为政的现状也是导致改革和各项政策推行起来困难重重的原因之一。
这并非是我们国家独有的现象,事实上任何国家的政府医保都是低效高成本的,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商业保险的效率。所以国家医保政策通常都是跟随的,他们不会成为医疗改革的领头羊,他喜欢被动,要“三催四请”才会动一动。而这个部门的特点天生就是胆小、谨慎和保守,当然还因为他们拿着老百姓的保命钱,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全局的发展。
我国的新农合在近几年覆盖率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将近7亿人口的农村,大多数人参与了新农合,但是报销比例和范围(定点村卫生室和镇街道卫生院按25%报销,门诊补偿总额每人每年最高报销150元;二级(含)以上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医药费用不予报销……)却远远比不上医药费的增长速度;城镇下岗人员、退休人员等低收入人群也因医保覆盖率较低,医保门诊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等问题影响基本医疗服务的享受,而只有健全和完善商业保险和医疗救助体系才能为这些人群提供医疗保障。同时高征收、高运营和高监管成本也是制约基层医保的现实问题,如何借助新的移动互联技术来优化和重塑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将会有巨大的空间。
下一章我们开始进入正文,因为初期的“互联网医疗”会不断优化,深入整合现有医疗体系,作为辅助和有益的补充。
(欢迎转载,注明作者和来源即可,愿意与Dr.2交流的请加微信号:2823095726)
浏览次数:32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