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 1 :一款让我睡不着觉的医疗APP

作者Dr.2,珍立拍股份公司董事长     

       

原创:隐士      Dr.2修订

       编者按隐 士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年轻人,没有学过医药,也没有学过IT,却有着压抑不住的“骚情”,为了这个事情冥思苦想很久。其实他之前也和Dr.2讨论过一些, 现在终于理清了部分思路准备实干了,因此需要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的支持,希望读完这篇文章,有志于此的行业内人士或者投资人(我确实碰到过几个投资人懂行 的,如光速的K女士和红杉的璐璐同学,也在寻找此类项目,如果有人开发了此类产品可以定向投BP),积极与他联系,由于其自称隐士,还有工作因此不能曝 光,暂时希望我来代为中介一下,顺便说一下,是不是“隐士”,稿费都是必须有的,欢迎各位前来投稿!

Figure 1该 款产品于2012年上线,到现在也不到三年时间,迭代了四个版本,一度冲到苹果App Store医疗类排名第一,现在仍然还是前二十。它是一款做临床医疗图片分享的APP,后来把医学影像也加入了进来,被称为医疗界的 “Instagram”。虽然是普通的图片格式,而非标准的DICOM格式,但先不要在“专业性”这个问题上纠结,我们来看几个数据!

目前虽然只在欧美地区可用(所以你需要一个美国的苹果账号),却有12.5万多名专业的医疗人员和15%美国的医学相关学生正在使用它。用户每天上传50~70万张图片,总共有约8000万张的数据量,十分惊人!

      现在来说说为什么Figure 1它让我睡不着觉吧。

      隐士是“一只”医疗行业的销售狗,战斗在一线,风里来雨里去,本来神经就有点衰弱,每天夜里十二点,才能安安生生地躺在床上思考人生。而在互联网医疗这个 风口上,这个问题折磨了我两年了,Figure 1会成为“会飞的猪”吗?(其实Dr.2也思考此问题两年了,最近半年也在做很多的技术研究和准备工作,在珍立拍“十二宫格”的版本中,快速采集模块,一 键分享至论坛就是我们的实践)。

       对于像我这样非医学出身的人来说,要承受住这些“惊悚”的临床图片,需要很大勇气和定力。比如,被切开的头颅,脑组织外露;被烧焦的皮肤;病毒感染已经畸 形的脚趾;肿瘤长大到已经吞噬了脏器,等等。但是这些典型的病例图片可是专家医生们以及医学专业学生们的宝贝,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病例讨论,或者是学术 报告,都有很高的价值。

关 于“好大夫”或“春雨医生”的“轻问诊”模式(哦,不对,现在改头换面,说自己是做“咨询”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概念到底“伪不伪”,隐士不去 评价。我想说的是:应该没有人否认,医学是一个非常讲究“可视化”的行业。图片很大程度上会比文字更有说服力,当然,有时视频更好。但是从方便性上来看, 可以设想一下,图片加文字描述,医生是不是能够更加准确地对病情做出判断呢?

举 个例子,丁香园微信公共账号10月23日发表文章吐槽“晶晶姑娘”,如果问询者在“胃部一直不舒服,尤其是肚子饿的时候……”文字描述后,再能够配上一些 数字胃肠的影像资料,然后晶晶姑娘再作出基本的判断,给予建议,相信就不会有人再说什么了,当然,那次问询本身就是一个别有用心的坑,具体隐士就不细说 了。

实 际上,一套完整的影像资料、实验室检查加上病史,很大一部分患者的病情都可以获得和“面对面”诊断一样的效果,特别是骨科、普外科、脑外科和神经内科等细 分科室,越来越依赖于医学影像的检查。既然医学影像这么重要,那“好大夫”和“春雨医生”顺势切入,不是如虎添翼吗?没错,但是这里有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 是,病人手里没有影像数据,如果说他们有的胶片算是一种的话,其利用价值几乎为零,且不说数据量小,因为一张CT医用胶片上只有二三十幅图像,而原始的影 像数据有几百甚至上千幅,单是在那黑乎乎的塑料上,怎么清晰地拍照上传就是一个大问题。而原始的影像数据储存在医院,想从医院拿出这些数据无异于虎口拔 牙,虽然据我所知,有很多公司正在做着这些事情,而这又属于“院墙内”的事情。

                       
       卢杰纠集了一帮人在做“紫色医疗”项目,从皮肤病切入,可以用手机直接对病变皮肤拍照,并加上文字描述,效果要远远大于纯文字,据说用户活跃度很高,不过说来说去,还只是在“问诊”上做的文章。

       Figure 1给自己的定位是“Free,safephoto sharing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就是只是限于医学专业领域的交流分享,大家可以评论、分享、收藏,有点类似于微博的模式。因为不对普通用户开放,所以也不存在“问诊”的情况。另 外,Figure1在保证病人隐私及防范其他风险上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用户上传图片时必须签署一份弃权声明,此外,Figure 1禁止上传脸部照片,还对其他可能泄露病人隐私(比如名字、纹身等)的细节作了模糊处理。最新版本的Figure 1根据解剖学对上传的医疗图片作了分类,比如大脑、手、脚、脖子、鼻子、眼睛、肺、肝等。

       最终的Figure 1,就是一个巨大的临床医疗图片的数据库,各种各样的病例图片你都可以在上面找到,也有很多用户上传心电图,诊断报告、实验数据等,真正众包式的“医学图 片百科”。专家学者,普通医护人员,甚至是医学生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也会上传有价值的图片。最近,Figure 1开始尝试鼓励用户实名认证,用户在彼此的交流分享中,互相认识,结成线上的朋友,社交功能也非常明显。

       关于临床医疗图片的收集,说一个我遇到真实案例。在杭州一个打印店,碰到一个老医生(后来了解到是祖传的骨科医生),抱着好几大本厚厚的书,里面分门别类 地贴着很多照片,都是一些病例。据他说是他们好几代人积累下来的,最近跟美国一个医学研究机构联系上,说是帮他整理发表,要求他复印传真过去。这么珍贵的 资料,如果中国有Figure 1,就不会流失海外了。其实,每个医学工作者,都珍藏着一批“宝贝图片”,很多人也愿意分享出来与大家交流。

      现在再来谈谈文章开头提出来的“DICOM格式”和“图片格式”(这里说的图片格式是指用智能手机直接在医学专业诊断竖屏上拍的照片)是否专业的问题。诚 然,医学影像当然是DICOM格式是专业,这个毋庸置疑。我想探讨的是非专业的图片格式医学影像有没有价值,因为这个在Figure 1中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

      对于放射影像科专家医生,确实有医学影像远程分享的需求,不管是医疗机构对医疗机构,还是医生对医生,抛开高大上的远程医学中心、区域PACS不谈,目前 使用方式最多的就是微信传输,以前是邮件传输,这当然不专业,因为传输过程中图片会经过压缩,信息会有一定的丢失,清晰度也不够,当然达不到诊断需求,但 是对于他们来讲,作为简单的参考,已经足够用了,这就是现状,也是事实。(Dr.2认为,随着手机光圈和拍照精度越来越高,未来图片格式精度会可以达到相 当于数码“翻拍”的效果,要用发展地眼光看问题)。

       对于Figure 1来说,最大的价值点在于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医疗图片数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医学专业领域的人员,提供了一个封闭的交流分享平台;对于医学学生、入 职医生来说,它又是一个在线学习的平台;即使对于其他普通用户,也具有一定的医学教育意义。绕不开的一点就是怎么赚钱的问题。隐士相信如果Figure 1在中国,专业医生注册量有XX万,活跃率有3X%,医疗图片总上传量能够突破XX亿张,赚点钱养活一个公司总是绰绰有余的。当然这只是一个切入点,医疗 最最核心的就是医生资源,有了“实打实”的专家医生资源,配合延伸商业模式,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欢迎转载,注明作者和来源即可,愿意与Dr.2交流的请加微信号:2823095726)


浏览次数:28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