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大量布局线下诊所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只是在加速死亡!

作者Dr.2,MediCool医库董事长     

       

医疗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且行政管制明显,与自由市场化并行交织博弈的一个行业,所以与其他TMT行业大不一样,其发展速度在早期有资本助推之后,随后非常多的公司陷入业务瓶颈期。

特别是随着前年底至今的资本寒冬以来,大部分的投资人都开始为创业公司进行营收与利润的考核,因此部分创业者为顺应资本商的口味,通过用所谓线下诊所的营收,来合并到整个公司里。

这个初衷与目的,应该说一个不良的动机,很难有一个美好的结果,反而可以倒过来思考一个问题,全中国的民营医疗和民营诊所比互联网医疗还要早出来30年,为什么这个行业大批人都运营艰难,不死不活,很多都已经退出了,而只有名声不好的莆田系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长大,抛开很多的因素来说,这里其实有深刻的行业背景和系统性问题。

因为如果这个行业那么好做的话,也不会有如此多的公司折戟沉沙了,而且也不是说有钱就一定能成,有钱的公司很多,比如某宁波上市集团投资的口腔诊所和美容诊所,一年左右就经营不善,快速崩溃,留下一地鸡毛。

可以说这个行业竞争更加激烈,运营的成本也是非常得高,复制扩张并没有那么容易。与移动互联行业不同,如果某个项目失败,但是由于技术人才、体系和推广体系的磨合,原有团队可以进行快速转型,做新的产品,无论是马化腾的QQ,还是宿华的快手等都经历过这种多次转型和试错,但是进入了重资产行业,布局线下诊所将失去这种灵活性,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诊所需要有专业背景的团队,其投入和运营需要完全额外的一套人才和体系,很多互联网医疗公司里以为当过医生,以为自己懂医疗,以为会线上营销就能成功开诊所,这是很荒谬的,事实上绝大多数医生做的诊所也没有几个成功的。

所以互联网公司用此来解决账面营收问题,它本质上等于两个独立的企业进行叠加,两个企业也很难出现协同与化学反应,事实上是用制造一个新的难题来解决旧的问题,一切以融资为导向,其实是比较可怕的。

互联网医疗公司认为自己做诊所有几个逻辑。

第一个逻辑,部分平台上有比较多的患者,希望可以把这些患者导给自己的诊所,但这个逻辑很难通,因为诊所是一个有地理半径的生意,很少有人会跨越半城或从外地来看一个诊所,它所能解决的绝大多数是轻症、慢病、消费美容级的问题,跟医院是两个不同的属性。只有大规模的布局,在全国各地都有点,像链家一样,才有可能得到行业的成长溢价。

但是现有的资本环境又不可能做成,诊所的商业本质上是跟快餐连锁、旅店连锁并无太大区别,但更难管理,如果一家店长期不盈利就只能关闭,没有太多其他的可能性,来不及规模化复制,就面临生死危机。

第二个逻辑,会认为他们平台上有很多医生,所谓给医生创造多点执业的机会,有时候让医生成为某个私营诊所的股东或合伙人,让医生去导流患者过来,这个逻辑看上去是通的,但实际上面临很多合规与实际操作问题。

事实上无论是当年同仁眼科的教授把病人通过平台导给民营医院引发纠纷,还是有多家的公立医院进行通报批评都能发现这个系统性问题。

典型案例如近期某著名三甲医院的医生让患者通过他推荐的微信二维码去预约门诊,发现预约到的是某民营诊所,诊费2000元;某院的医生在特需门诊诊疗的时候希望患者去私营的脑科医院,并指出只有那里才有他所需要的特效药物或治疗。

甚至有医生在出诊的时候,明目张胆地让患者直接转到民营医院或某些诊所去看病,显然这里有直接的利益驱动。那么这跟医院外面被嗤之以鼻的黄牛有什么本质区别?

因为这种多点执业并不是真正的多点执业,本质上一种吃里扒外和利益输送,天生不合规,只能在黑暗中匍匐,永远上不了台面也没法规模化扩张。而且一旦它不合规,这个业务的污点将会永远跟着它,其所有的审计、未来的并购、上市都是不可能的。

很多线下诊所一开始声称自己为了改善医疗的现状,标榜情怀,强调医疗质量招了许多好医生,随着患者流量每日只有十个八个,现实压力所迫,大部分好的医生选择离开,留下的反而是能够忽悠病人多次复诊的,能够诱导病人多治疗、多检验给诊所创收的医生。

不管其初衷标榜自己是如何的情怀,在实际运营中必然在市场化的压力下,产生了劣医驱逐良医的现象,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况,尤其在规模化扩张再开三家四家的时候,这种问题出现将是一个普遍现象而非个别。而所谓医生合伙人方式的合作诊所,初始就面临着从开业的一次性高投入成本到整个营利性机构产权的不清,以及运营的难度。

不要把医生想得太高尚,实际上很多医生会暴露出巨大的劣根性,有时候会见利忘义,有时候稍有风吹草动就先行逃跑,很难成为一个坚定的长期合作伙伴。

很多互联网医疗公司开诊所后处于自己的想象中,完全忽略了市场充分竞争带来的问题,比如儿科、妇产科、口腔诊所,随着多方大量社会资本开始往里进入,其客单价,流量都在面临着剧烈的竞争,毛利率大幅度下降,但是房租和人力成本又在持续上升,不提复制的事情,眼前这个财务模型就很难走的通。

所以有的时候看起来是有现金流,但它是建立在大规模一次性投入的基础之上,扣掉实际运营成本之后也很难去持平,因为很多公司是以此为契机去融资,一旦融不到资,整个逻辑就会崩溃。

而事实上一两家诊所的估值体系跟互联网医疗完全不同,想耍小聪明两头都占,很可能两头不靠,当然诊所在投入期和一开始的亏损容忍期,有大约两年左右的缓冲,所以大规模的危机在项目开始的两年之后爆发,大伙可以拭目以待。

所以初心很重要,用创造新困难来解决旧问题的策略,无论如何都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解决方案,最后很可能非常宝贵的现金沉进去之后,在无法获得下一轮融资的时候直接加速死亡!

应该说互联网医疗市场在不断培育中壮大,患者就医入口,付费意愿,医生的使用习惯,药企的合规营销,让整个行业都得到了比较长足的发展,今年是行业拐点,有的时候需要坚守而非折腾,才可能是一个更好的策略。

(欢迎转载,注明作者和出处即可,愿意与Dr.2交流的请加微信号:medicool3)


浏览次数:184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