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而全”与“小而精”

作者:Jaimin_Cui     

       

      编者按:一棵树和一棵草同时成长,不到三个月,草就迎风茂盛生长,而树却在那里默默扎根,这时来了所谓懂行的人,就说还是草比较好啊,因为根据草生长的历史数据表明,它有着飞快的成长性,符合“精益创业”的投资原则哎!于是加码给它施肥,于是草长得更壮了,然后更壮的草引来更多的肥料,而树还是在默默根植于大地,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三年过去了,树开始长高向着阳光,更加茁壮,可是草还是草,一茬换了一茬。所以如果你是树,为什么要跟草去比呢?生来就是不同的!这篇文章从某几个侧面做了些很好的诠释,还是不错的,推荐给大家。

      作者:Jaimin_Cui,博客:jaimin.net,微信公众号:alwaystry_cui

      这是一个被很多人思考过的问题,甚至普遍到没多少人有兴趣拿出来谈。今年4月份360产品星计划笔试题中也有这样的问题,谈一下产品大而全与小而精的看法。我当时的回答极其的平庸,大概也就辩证地胡扯了几句,没有什么独创的思考。当然,这样的状态笔试过不了情理之中。前几天搭博客,又接触了一些曾经没涉及过的领域,对这个问题自己又有了一点想法。

大,有可为

      我们想一下称得上“大而全”的应用有哪些?手机QQ、手机淘宝、支付宝9.0。这些大概是可以被公认的“大”应用,同时,也近乎是每个人手机里必备的应用。应用“大而全”和用户数量多是怎样的关系?是功能多样化使得所定位的用户群体极度广泛,还是本来就为了争取极其多的用户而拓展出各种功能?这个做大的方式其实还是因产品而异。但是,这些“大”应用有一个共性,或者说他们产品性质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入口

      移动互联网入口这场仗已经打了很多年,有从“人”的角度切入的,比如微信,手机总归是给人用的,而且别人都在用,你不得不用;有从“钱”的角度切入的,比如支付宝,在手机上花钱那么方便,而且越来越多的情景需要你用手机支付,你不得不装;还有直接从硬件本身切入的,比如小米,买了我的手机自然会用到我的各种服务,你不买?那我就把我的手机做的更好卖得更便宜。

      可以说,把这些应用做大的初衷都是处于发展战略的考虑,在这场战争里,做不了“大而全”就会丧失一个领域的准入券,进而失去一个非常广阔的发展平台。一个产品会不会做大,早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这是产品的基因。对于这些目标旨在拥有“大蛋糕”的叉子的应用来说,做加法实际上是要比做减法更重要也更实际一些。毕竟在一片蓝海之中,谁第一个被用户广泛接受,谁就是标准的确立者。而这个领域的APP究竟该是什么样的,其实用户也不知道。谁能融合这个领域更多的功能或者功能接口,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原始用户积累,从而抢占先机。而至于精不精、美不美,只要不背离产品设计的原则,都可以通过逐步迭代来解决。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曾经“不够好”,为了抢占先机而推出的产品,培养了用户习惯,发布更好更精良的版本时反而会引起一部分用户抵制。所以,对于这些目标是占领入口的APP来说,大而全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向。

      Inferior products win out all the time. ——《硅谷》第一季

      既然“大而全”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现在活下来的这些超级APP又是那个入口之战时代的胜者,发展了这么多年你现在说他们不够优雅、不够简单、越来越臃肿,可你还真就不会抛弃他们,因为你早就离不开他们了。

精华之美

      在写标题的时候我一直在怀疑一个问题,是“小而精”还是“小而美”。“小而精”更对仗,而“小而美”似乎也符合认知——我们能想到的由“小而精”在应用红海中脱颖而出的产品,都非常的优雅、精致。

      雅虎天气、雅虎每日新闻、iOS自带的各种APP,都称得上是交互设计的典范,“小而精”的代言。它们之间也有一个共性:只做一件事。奉行“一个应用只做一件事”有两点好处,显而易见的一点是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专注所带来的优势不必多言;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可以使交互设计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不必再考虑更功能上的关联,不必考虑各个功能之间交互风格的差异,整个APP的设计风格都可以统一起来。雅虎新闻可以做成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多一个功能这样美妙的体验就会被破坏;雅虎天气只做天气预报,多一项内容就会干扰整体布局的简单清爽。

      在这里我们将“小应用”定义为“只有一个基本功能的应用”,翻开豌豆荚设计奖,近半数以上的应用都能符合这个要求。这些应用提高了大家的生活品质,提高了用户审美,甚至逐渐推进着交互设计行业的进步。但是它们普遍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盈利模式。

       我们不排除有情怀的产品,有着改变无数人生活方式的梦想,而无关收益几何。但是对于大多数应用来说,盈利模式这个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小而精”的高品质应用,一部分是大厂出品,不需要以此盈利;还有一部分是内购或者收费应用,比如evermemo、forest。当然,如果一个应用做的够好,定位也偏向高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群,付费率必然不会低,毕竟“为优质的服务付钱”已经越来越被这个群体所接受,产品发展不会有太大困难。

      但如果定位没有那么高端,更偏向于大众呢?想为更多的人做一款免费的好产品不可能么?当然有可能,最普遍的做法是加入了用户体系。用户体系是对双方都很有用的东西,对用户而言,资讯类可评论,工具类可多平台同步;对开发方而言,有了用户体系就有了数据,这个不看使用协议,看了也然并卵的时代,数据的价值大家都懂。这个两全其美的策略也是被广泛地使用。然而两全其美也是有代价的,这样做的代价就是:离“小而精”越来越远。

      那如何兼顾“大而全”与“小而精”?我曾经觉得这很难做到,就像两个发展的方向,可以辩证地看但是难以融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得结果很有可能就是什么都没做到。不过最近我又有了些新的看法,这两者其实也可以融合地很好。关键在于两个字:开源。

开源和它的变种

      “Open Source”已经算是相对古老的概念了,我最开始接触互联网,折腾市面上所有的浏览器的时候,“开源”就已经不算新鲜,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第一个开源项目大概就是Firefox,知道了火狐“开源”特性之后立刻觉得它比遨游、世界之窗等一众竞品逼格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可惜自己当时只是一个纯小白初中生,对开源其实还是一无所知。甚至之后几年,对开源的印象也不过是“丰富的插件”。

      不过这几天由于建博客的原因,接触了并非定位大众用户的两个博客软件,名震寰宇WordPress,还有国产新(man)秀Typecho。这两个都是开源的,并且将开源的属性完美地体现。刚安装的时候这两个软件都是典型的“小而精”,特别是Typecho,似乎除了写博客什么也做不了了。不过利用网络上遍布的插件,就可以将“小而精”变成自己的专属定制。“大而全”与“小而精”似乎也因为插件得到了兼容。对有能力的使用者而言,为了达到更完美的“私人定制”,每个人都可以阅读使用文档来修改插件、设计插件。

主题设计者的readme文件

      但是现在想在APP上做开源这个显然是不现实的,安卓平台还可以勉强脑补一下,iOS上简直难以想象,现在用个chrome还要会翻墙呢。而且利用开源达到兼顾两者平衡是以极大提高用户使用门槛为代价的,这严重违反了产品设计原则。不过我个人联想了一下,开源在移动应用时代里似乎还是有很多的变种,甚至有一些我们已经习惯,最典型的一个,有着“开源”影子的,我觉得是微信公众平台。

      我在2012年的时候接触了一点公众平台,当时作为学院新闻部的一员,负责学院非官方公众号的统稿工作。印象中那个时候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玩法似乎还是推送消息,而这几年,不仅如此,这几年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火爆也使得开发的门槛越来越低,玩法也越来越多,一部微信公众平台开发者文档打开了新领域的大门。很多公众号承担起了“插件”的角色,甚至有些还扮演着chrome中的“网上应用”,比如我的智能手环,它的手机端就不是一个独立的APP,而是一个开发过的公众号,关注即安装,取消关注即卸载。

      不得不说微信真的一款伟大的产品,这些“插件”难道是为提升微信使用体验而设计的么?也不尽然,可以说大部分“插件”提升的是整个移动设备的体验,微信只是做了一个新世界的入口。微信并没有因为这些公众平台而变得臃肿不堪,即使微信现在发展到如此大的体量,作为一款通讯产品,它仍然算是足够简单的。

       我们似乎找到了一种思路,变种的开源,实现了在移动端“大而全”与“小而精”的均衡,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局限于这一种变种的模式,很多产品的设计似乎也有一些“通过一些设定改变使同一类型的模块具备不同的功能”这样的趋势,延伸一点说,same的频道也能算是一个例子,特别是打卡频道,就已经出现了很多新奇的玩法,各位不妨体验一下。

      总之,“大而全”与“小而精”现在并不矛盾,互联网人凭借卓越的想象力已经在逐步解决这个难题。只是离那种像开源一样有标准有规范的日子还有些远,或者只掌握在几个巨头的手中。

      个人见解,欢迎来喷。

(欢迎转载,注明作者和来源即可,愿意与Dr.2交流的请加微信号:2823095726)


浏览次数:21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