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疗法有希望、有前途,但并不代表是个好生意

作者Dr.2,Medicool医库公司董事长     

       

今天健闻咨询发了一篇关于数字疗法的文章《走不出商业化“死亡谷”,数字疗法曲线求生》,引来一些议论。村夫日记创始人赵衡在向《健闻咨询》谈及他对数字疗法这一赛道未来趋势的研判时,态度悲观 :“也许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内,数字疗法都难以恢复往日的繁荣。


赵衡还指出,数字疗法的很多商业模式并不适合中国的支付环境,在商业保险体系更为完善的美国,数字疗法仍旧缺少支付方,中国数字疗法更难找到支付方。


今年3月,知名分析师姜天骄抱着写给数字疗法的“小众”创业者的心态写了一篇叫《那些批判数字疗法的,其实也是受过伤的“孩子”》的文章,他说,数字疗法不是第一个被批判的数字医疗领域,之前还有“轻问诊”、“互联网医院”、“医疗人工智能”、“医药电商”。批判,实为怒其不争。


天骄兄弟认为“我们应该对数字疗法有更多的耐心,只要它的基本逻辑是正确的。


回顾过往, “数字疗法”从一开始出来比较早的时候,有一家叫Welldoc的企业,主要是为糖尿病患者服务,第一次通过血糖管理处方的方式,尽管中间经过多次更新发展,最终却还是因经营不善被默克回收,后续便慢慢消沉了。


天骄说“我们给数字化赋能医疗的时间,真的太短了”,认为数字疗法有其商业价值和模式,这些我们都承认,但是有希望跟我们要去创业做是两件事,其实从一开始Dr.2就对这块不是很看好,并不像天骄兄弟说的将会“重构大健康”。


因为Dr.2认为数字疗法有几个致命点:


首先,它的准入需要政策性壁垒,换句话说是需要打通“公权力”,给到你一个资格,这跟检验检查等IVD行业或者Airdoc那种眼底成像自动识别不一样,它需要撬动的是一个公权力的审批,而政府审批肯定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作为或者慎重等待是常态,通常是滞后的。对数字疗法整个行业来讲,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行政单位给你审不审批,通不通过,这种绝对不是创业公司所需要去看的。所以不管多少个创业公司去做,都是乌合之众,它并不是个好生意,一个东西有前途,跟我们去能挣到钱去想去做是两件事情,有前途的东西多的是。在公权力面前,我们创业者都是“蝼蚁”!


其次,既然它是个疗法,就要撬动医生、医院、患者、厂家、支付方多家进行体系化运营一个事情涉及的要素越多,它的难度就会呈几何基数的增加,这仍然不属于创业公司,创业公司它属于“小快灵”,属于集中做一点然后快速突破,这是可行的,让它去做整个系统性的操盘是不现实的,也是巨大的浪费,数字疗法对于创业公司是一个噩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不是先锋,而是愚蠢。所以从一开始很多人问过我,我也是坚持一毛钱也不动,因为这个东西不属于我们,当然没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数字疗法到底有没有用?到底能够创造多大价值?提升多少效率,降低多少成本?为它而搭建的运营成本和综合体系的成本,能不能够大幅度比现在的体系更好,以及好多少?我在前些年是判定它没有创造那么大的价值,而且这种严格管理也是逆人性的,通常患者都不喜欢被严格管理,所以脱落率会比较高,续费率会比较低,就算是通过医生强推也会有很多问题。


随着时间的流逝,Dr.2觉得会一切将会越来越清晰,特别是在整个经济下行情况下,这种多出来的额外的管理,并没有比现在临床甚至是一对一的随访效果更好,它本质上是个管理方式,并没有创造独特价值。


当然未来会有个变数,就是大模型和AI起来之后,它可能有一些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供给大幅增加,能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这也是大模型和AI在这个行业的应用,是完全可行的。


天骄兄弟举了一个例子“假设创业成功的概率是1%,那么99%将失败。一个“投资专家”闭着眼给100个项目都“判死刑”,他的正确率将高达99%,堪称一个专家,但却没有任何价值创造。”


1%和99%的逻辑举例很好,但是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的老板,我们不会去赌99%的失败率。这种项目上来就会被毙掉,我们要相信数学,相信概率分析,相信统计学,而不是凭着一腔热情觉得自己可以逆天,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也没有逆转天下的能力!创业者相对其他人最大的好处就是,经历无数生死和无情毒打之后,能充分认识到,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我们宁可做大模型和AI在医疗上的局部应用,也不会刻意去做数字疗法,因为作为一个疗法来讲,它有可能飞快地就迭代了,当你认为已经挺好的时候,下一代已经把你超越了。所以它的综合成本非常高,推广难度也特别大!


最后Dr.2还想补充一点,数字医疗、数字营销不是数字疗法,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欢迎转载,注明作者和出处即可,愿意与Dr.2交流的请加微信号:medicool-1)


浏览次数:6920次